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小就注重国学的培养,中国书籍浩瀚如海,历史典籍,四书五经。地理游记,诗词歌赋都成了必修之课。特别是诗词歌赋,妥妥的启蒙教材,从哇哇学语时大人就开始尝试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启蒙。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知识面的拓宽,思想的开阔,知道了当初认知的名人、大V。也是食人间烟火的,知道《悯农》唐朝诗人李绅的另一面。曾经奋发图强的少年,感慨老农辛苦不易。到了高考中榜,踏入仕途后的渐次豪奢,花天酒地,一餐耗费成百上千贯钱,李绅李大人爱鸡,更爱鸡舌,一餐一道鸡舌菜,耗尽三百只鸡,而把堆积如山的鸡肉弃之。在他管辖内,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真是因为吃,吃出了千古骂名。
同样是做官,同样是做人,同样是名人,我们的主角,宋代文坛风云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饕餮级人物苏轼,字子膽,号东坡,他是文化界最有品味,最有权威,最有发言权的美食家。美食界最会创新,最会发掘,最会把菜肴写成诗的文化人。他吃出了人生境界,吃出了文化,吃出了流芳百世的菜肴,赢得极高的赞誉。被后人冠以天下第一吃货的称号。
说起苏轼,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黎民百姓的朋友,一生三起三落,阅尽人间冷暖,尝尽世间百味。无论顺境逆境,他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再难不能不读书,再穷不能亏待胃。有条件要吃,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吃。
我们伟大的、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开启了吃的模式。第一次的美食创造要从被贬黄州时说起,被贬的意思就是惩罚,通俗的说,被贬就是官员犯错下放地方改造,苏轼下放地方时还加上一条。不可签署公事。说白了,干不了工作的犯人。无工作就无报酬,无报酬就没有收入,无收入就难以裹腹,饿肚子,怎么办?开荒种地吧。在哪儿?在城东边废弃的营地,而是不好的坡地,好了。苏轼开启在东坡的操练——种地,故东坡居士是也。
在黄州的日子里,家人多银两少的情况下,东坡先生发现黄州人喜食羊、鱼,而猪肉贱。苏先生发挥钱少能办事的原则,贱猪肉能上桌的心理。潜心钻研,反复实践,重复试验。总结心得,千锤百炼,发表感想,一道可载入史册的大菜《东坡肉》和一篇有名的大作《猪肉颂》横空出世。
《猎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诙谐幽默的东坡兄还认真负责地把东坡肉的秘方写了出来,不是用主料、配料加调料,烹调制法加注意事项的菜谱形式,而是用诗词这种载体公布于众。真是大公无私,毫无版权意识,傻,真的傻。
作为吃货的苏东坡,光研究猪肉是不够的,苏东坡的理想就是万物皆可烹,你烹我烹他也烹,只要我快乐,天下皆可烹的思想。发明了羊蝎子,苏兄因为被贬,因为没钱,因为嘴馋,因为在广东惠州,蛮夷之地,除瘴气重之外,什么都缺的地方,据说惠州那个地方,一天只杀一头羊,而且贵,想吃怎么办呢?羊蝎子,通俗点说。剃光肉的骨头—便宜。苏兄买回来后,苏先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先炖熟再撒酒,撒盐在烧烤,用牙签剔肉佐美酒,美哉!快哉!
作为吃货的苏东坡,在吃的道路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年,62岁的东坡来到了天涯海角——被贬。成天与海鸥为伍,和海风为伴。看这架势,苏东坡要终老南山孤独一世了。
苏东坡在海南的日子到底怎么样呢?一封信揭开了谜底。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翻译一下:意思就是给儿子苏过报平安的信中说我在这里很好,勿念,但有点儿事,你小子别说出来,别人听了会争着抢着来我这里抢我的美味,求你了。
说的神秘,大家听得也神秘,到底是何物呢?来,东坡告诉你一二:一、“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耗,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意思就是说冬至到了,捕鱼人送我的生蚝,我收拾干净后腌制了,与酒放在一起煮,吃了有说不出的美,过去从没吃过啊。
“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意思是说生蚝我研究了两种吃法,第二种是取大个生蚝,蒜蓉烤生蚝比主味更美。高,实在是高。
对好吃的苏东坡来说,他发明的,他衍生的66道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山珍海味,高档佳品,珍贵食材,只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接近地气的食材中,他吃出了人生境界,人生感悟,我想这就是后人对他崇敬的原因吧。
对于大文豪苏轼来说,不但用笔写出了治理天下的奏疏,用华丽词澡写出秀丽山河,用心写出兄弟情的词句,用历史的沉淀写沧海桑田,用诗之笔写山、湖的景色,更用一枝笔,一腔热血写出了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