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好喝好一直是关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们身心健康的重点话题。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吃都没吃好,那他还能干什么呢?要说吃好,会吃,恐怕谁都比不上我们的大“词仙”苏轼苏东坡。人家在屡遭贬谪的重重打击和恶劣的环境中,在生活水准急剧下降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带领家人和一方百姓,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想办法改善伙食,创造出了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用现在的话说,苏轼就是一个响当当的美食达人,地地道道的“吃货”。东坡肉当时苏轼被贬黄州时,发现那里的猪肉很便宜,“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描写的就是后人传颂九百年的名肴“东坡肉”。那时候也没什么好吃的,于是乎苏轼就把猪肉精心烹制,除了“东坡肉”,还发明了“东坡肘子”的烹制方法。想不到我的大文豪,在美食领域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是苏轼喜欢吃猪肉,而是当时的黄州除了猪肉,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了。关于苏轼喜欢吃猪肉,还有一个有趣的轶事。苏轼有一个好朋友佛印和尚就经常烧猪肉给苏轼吃。看来这个佛印也是个假和尚,真真儿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花和尚”。有一次佛印煮好了香喷喷的猪肉,约苏轼来吃,可是等苏轼来吃的时候,不知道是谁把猪肉偷吃了。这对于苏轼这个地地道道的“吃货”来说,没有比抢他好吃的更让人恼火的了。于是他就化用了罗隐的一首诗,来讽刺偷食猪肉者: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直接表达了对偷食猪肉者的厌恶,和对失去一次美食机会的遗憾。还有一个让苏轼“吃货”之名实至名归的轶事,就是关于河豚。大家都知道河豚是有毒的,内脏处理不好,会直接要命的。可是苏轼是为吃不要命。美味河豚话说苏轼谪居常州时,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秘方,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品评,大约想为常州做一期“舌尖上的中国”这一宣传节目吧。待苏学士前来品尝,全府上下一干人等皆躲于屏风后,想听“苏学士”高论。但见苏轼只顾埋头大啖,不置褒贬,众人不免相顾失望。当此之际,只见饱嗝上涌、酒足饭饱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大赞:“也值得一死!”闻者无不雀跃。这大约即是苏学士“拼死吃河豚”典故的来历吧。红烧河豚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就写出了好几种美食,野鸭,蒌蒿,芦牙,河豚。直接为常州的旅游资源打了招商引资的广告。还有苏轼被贬惠州,留下关于荔枝的宣传广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南国六月荔枝丹苏轼的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但是他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吃吃好,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也不妨就是一种很减压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是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不妨学学苏轼,先吃好喝好,一切都会好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