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许玉兰的油条

读书和饮食是一对天生的伴侣,它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读书和饮食都是消费,都令人感到舒适、放松,都有滋养作用,也都是极大的享受。

———《小说餐桌》

在准备写这篇文章前刚看了黛娜·弗莱德的《小说餐桌》,酸甜的苹果派、淡淡的薄荷味杯子蛋糕、松软的土耳其软糖都让人记忆深刻,一部好的小说就是一场美食之旅。

酸甜美味的苹果派

一、许玉兰的油条

许玉兰是小说主人公许三观的妻子,被称作“油条西施”,在书中是一个极美的女子。

书中这样写道:在清晨的时候,她站在一口很大的油锅旁炸着油条,她经常啊呀啊呀地叫唤……

每当看到这儿,一个啊呀啊呀地叫唤着的美女,两三条在油锅里翻腾的油条便出现在脑海里,甚至油条的香味从记忆中飘进了鼻腔里。

许玉兰的油条想必很好吃,当然这只是想,纤手挫来外酥内软,美女和制作的食物虽不成正比,但总有加成。

油条书中着墨不多,而我却把它放在第一位,许是我喜欢油条,许是我对那阿呀啊呀叫着的美女甚是好奇。

油条

二、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给我温一温。”这是《许三观卖血记》整本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吃炒猪肝、喝黄酒对许三观他们而言算得上是卖血后的一种纪念仪式,也算得上是对自己的一种犒劳。

卖血后吃猪肝喝黄酒体现了一种智慧。

黄酒性温,味辛,归肝经以及胆经,有活血驱寒、通经活络的作用,江浙一带多数说的是绍兴黄酒,寒冷的夜一碗绍兴黄酒,一碟小菜,能驱散夜的冷。

黄酒活血

中医说“肝者血之源也”,吃猪肝补血有据可循。

故事开头就是许三观和根龙、阿方喝饱水、憋着尿卖完血后,此时兜里揣满炒票(35元在当时算得上是巨款),在胜利饭店吃着炒猪肝喝着黄酒,这种感觉肯定很惬意,所以六十多岁的许三观会再次萌生这个想法,只是此时他的血在别人眼里却只能刷油漆了。

对于这道菜的炒制方法,书中是这样记录的:“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这是农村里的一道家常菜,作者余华肯定是深谙烧制方法的,不然铁定写不出这味道来。

炒猪肝

三、炭火烤红薯

“他一个人在桌前坐下来,将那个还热着的红薯放在桌上,开始小心翼翼地剥下红薯的皮,他看到剥开皮以后,里面是橙黄一片,就像阳光一样。他闻到了来自红薯热烈的香味,而且在香味里就已经洋溢出了甜的滋味。他咬了一口,香和甜立刻沾满了他的嘴。

那个红薯一乐才咬了四口,就没有了。之后他继续坐在那里,让舌头在嘴里卷来卷去,使残留在嘴中的红薯继续着最后的香甜,直到满嘴都是口水以后。他知道红薯已经吃完了,可是他还想吃,他就去看刚才剥下来的红薯皮,他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在焦糊里他仍然吃到了香甜,于是他把红薯的皮也全吃了下去。”

这段是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儿子,在卖完血后,带着玉兰、二乐、三乐去吃面条,而让一乐在王二胡子小吃店吃烤红薯的场景,通过小说可以看到红薯的美味,就是奸商王二胡子给的太小了,一乐根本不够吃。

也正是这段让人看到了许三观作为一平凡人的“小心眼”(无论谁碰到这种事,未必表现有他这么好。),也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温情一面,最后一乐还是吃到了胜利饭店的面。

香糯的烤红薯

四、面条

曾看过一个纪录片——《面条之路》。

惊叹原来面条在不同时间,在不同地方,在不同文化都有其身影。

而且种类繁多,制作各异。

很多小说中都有面食的描写,《许三观卖血记》中对面食直接描写不多,却有很多次写到吃面。

对当时小说中饥肠辘辘的人们而言即便是一碗不放任何佐料的面都是美味,何况是胜利饭店的阳春面。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许三观内心最终放下了那个疙瘩,认可了这个儿子,并带着他去吃了面。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

“是的。”

阳春面

五、包子

电影版《许三观》中包子是出镜率最高的食物。电影把原著中一个重要面条场景也换成了包子,这样更改画面感更强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吃包子更热闹些。而原著中小笼包出现在许三观和玉兰的第一次约会,小笼包两毛四分,加上别的七七八八,这次约会的八毛三分成了两人一开始的羁绊。

“来一客小笼包子。”

他请许玉兰吃了一客小笼包子,吃完小笼包子后,许玉兰说她还能吃一碗馄饨,许三观又拍起了桌子:

“来一碗馄饨。”

…………

“小笼包子两角四分,馄饨九分钱,话梅一角,糖果买了两次共计两角三分,西瓜半个有三斤四两花了一角七分,总共是八角三分钱……你什么时候嫁给我?”

《许三观》中出现的是豆腐猪肉馅包子,电影中还有一段制作过程看得我都馋死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也在百度上过制作方法,奈何厨艺太差,做出来的不成样子,反正挺像面团。

一客小笼包

六、三碗“红烧肉”

那个年代最缺的是肉食,所以兄弟仨都点了红烧肉,知道只是语言上打个牙祭,讲的人却很认真,听的人互动得也很认真。让我想起“望着咸鱼,吃光饭”的故事。

这段“嘴上抄菜”写得异常生动,一家人苦中作乐跃然于纸上,当然也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中根本不会感觉苦,这只是一个非常时期的一个游戏。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厚,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儿,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那“三碗红烧肉”

七、清炖鲫鱼

同样的嘴上炒菜,虽然菜色不同,但爱意相同。书中最能体现爱的是经过很多事后当许玉兰被批斗时那藏于饭底的红烧肉。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他在鱼肚子里面放上几片火腿,几片生姜,几片香菇,在鱼身上抹上一层盐,浇上一些黄酒,撒上一些葱花,然后炖了一个小时,从锅里取出来时是清香四溢……

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鲫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就训斥儿子们:“这是给你们妈做的鱼,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肉,该给我睡觉了。”

“牛奶色”清炖鲫鱼

当然书中还提及过很多吃的,如馄饨、话梅、糖果、西瓜、粥,当然还有送给林芬芳炖汤的猪骨头和黄豆,用来做绿豆汤的绿豆,这些食物撑起了一本小说,让故事中的人跟你我一样,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yijk.com/afhhy/760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