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猪肉价格飞涨,老百姓大呼“吃不起”,但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却说“这上好的猪肉啊,价格却贱得像泥土。为什么呢?因为富贵人家不肯吃,而贫穷人家不知道怎么煮。”这可是让我们这些今人羡慕起他们这些古人能吃到便宜猪肉。苏东坡说“贫穷人家不知道怎么煮猪肉”,他自己是怎么煮猪肉的呢?我们穿越千年回去看看吧。东坡肉的由来宋元丰三年(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副使。被贬之人自然是不受待见,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黄州这偏僻多雨,天气不好。好在鱼肉、稻谷、柴火物价较低,所以适合我这种穷蛋居住。我没做过农活,当官时的俸发下来很快用光。怕过不了多久,会被饿着冻着。因为生活条件不好,苏东坡开始自己种地,第二年收成还不错。苏东坡就请了一些当地的朋友来家里吃饭,同时因为当地猪肉便宜的特点,他让邻居来烧黄州红烧肉宴请来赴宴的朋友。客人吃完之后和苏东坡说出了自己的评价:这个肉烧得很不错,但是就是太腻了。苏东坡在朋友走了之后,潜心研究烹调方案,经过多次研究他成功地找出了办法,同时还写下了这首《猪肉赋》: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诗里我们知道了东坡肉的做法大致是:预备工作是把锅洗干净,然后往里面加少量的。火不能大,柴上冒烟,但是看不见。等到他自己熟了就行了,功夫到了他自然就好吃了。这么烧出来的东坡肉有多好吃呢?苏东坡自己在诗里写“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吃两碗。”东坡肉的流传苏东坡的烧肉方法出了之后,深受当地百姓欢迎,亲切地将这种做法烧出来的肉称为“东坡肉”,而后宋元丰七年(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任职。宋元祐四年(年),苏东坡第二次调往杭州任太守之职,随之将黄州烧肉的经验传到杭州。因为任职地方多,各地都有流传有不同版本的东坡肉,但是东坡肉的精髓还是根据《猪肉赋》所提炼出的“十三字诀”:就是“少着水,慢着火,功夫足时他自美。”即便是将大块猪肉放入水中白煮,以此十三字诀待之,也是一道人间美味。不过值得说明的是:目前查到的是明代嘉兴人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录》卷二十六《物带人号》载:“肉之大垛敖不割者,名东坡肉。这大概算是有关东坡肉较早的文字记载,而宋元史中都没有查到东坡肉的相关记载!“东坡肉”的做法《中国名菜谱》系列16本菜谱中,与苏东坡有关的,直接以“东坡”命名的肉类菜肴有5款,5种“东坡肉”的制作方法有所不同。我摘抄最著名的杭州东坡肉的做法给大家做个参考:杭州东坡肉原料:猪五花肋肉克,冰糖35克,姜块25克,绍兴酒克,酱油75克、香葱50克。选用皮薄肉厚的五花肉,刮掉肉皮上剩余猪毛,用温水洗干净,放入沸水锅中汆5分钟,煮出血水后捞出来。肉冲凉后,切成4公分左右的方块。取大砂锅一只,用小蒸架垫底,先铺上葱并放上姜,将肉块的皮朝下,均匀地码在上面。往砂锅里加放糖、酱油、绍酒、葱结,盖上锅盖,用大火烧开后,改用微火焖2小时,再将砂锅端离火口,把焖酥的肉取出,分别放入小瓷罐中,再将小瓷罐放入蒸笼用旺火,蒸半小时即可。其特点是:色泽红亮,昧醇汁浓,肉酥烂不碎,香糯而不膩。摸鱼厨子说:今日之猪肉不再贫贱如泥土,东坡肉作为一道名菜也流传了千年之久,可苏东坡在黄州之时,是他人生中最为落魄的日子。他依旧以极为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同时还发明出了“东坡肉”,扩展了当地百姓的餐桌,解了些许民生之难。回望千年,我似乎看到那个落魄的中年男人,在灶头案板之间忙活,也在告诉我们这些后人,不要轻易的被逆境所压倒。这大概是我们相比“东坡肉”的做法,更需要学习的。参考文献:苏东坡《与章子厚书》王洪江.东坡肉之源流──宋代名菜考.四川烹饪.01():13.Print.金晓阳.不同地区“东坡肉”之比较.扬州大学烹饪学报.01():35-40.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