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是一道 的大众菜肴,属于湘菜当中的热菜系。其主料选用五花肉,其又以五花三层肥瘦相间为 。做法多达 十种,其中又以改良出来的毛氏红烧肉最为 ,毛氏红烧肉做出来色泽红润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主席当时就非常爱吃。
说起红烧肉的历史最早只怕是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了。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名要术中就有对红烧肉的记载,由此可见红烧肉的历史只怕还远远在这之前呢。
《齐名要术-蒸缹》中记载“净燖猪讫,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梳洗令净。四破,於大釜煮之。以杓接取浮脂,另著瓮中;稍稍添水,数数接脂。脂尽,漉出,破为四方寸脔,易水更煮。下酒二升,以杀腥臊——青、白皆得。若无酒,以酢浆代之。添水接脂,一如上法。脂尽,无复腥气,漉出,板切於铜铛中缹之。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 色乃止。恣意饱食,亦不腻,乃胜燠肉。欲得著冬瓜、甘瓠者,於铜器中布肉时下之。其盆中脂,练白如珂雪,可以供馀用者焉。”
从中我们能看出来早年间对红烧肉的烹饪还是非常粗糙的,将猪洗干净劈做四份放进釜中煮。可以看出当时对红烧肉的做法主要是以煮为核心:大块煮完切小块换水继续煮。通过反复的煮把猪肉里面的有只逼出来从而达到肥而不腻的目的,反复的水煮之后加入各种配料炖至 色,是不是想想都觉得好吃呢?
不过提起红烧肉我能就不能忘了那个把它推向了 的人——苏东坡!
正是由苏东坡开始红烧肉才慢慢的走向了上层,从寻常百姓的家里走向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实呢,那个源远流长响遍了大江南北的东坡肉说到底其实也就是红烧肉。
当时苏东坡被贬黄州,当地过年时节有家家户户吃红烧肉的传统,当时东坡先生就作下了《猪肉赋》一首: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词中记载了苏东坡对红烧肉的详细做法“少著水,小火炖,火候足时他自美”其中最为核心的做法自然就是小火慢炖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现在流传最广的毛氏红烧肉吧。
据说毛氏红烧肉是经过毛主席口味改良的,古法的红烧肉烧至 色大多是加入了酱油慢炖而形成的。但是毛主席小时候家里做过酱油,酱缸上层发酵之后会形成一层恶心的白色泡沫,所以他吃红烧肉从来不用酱油,而是使用白糖慢慢熬成红色。由此制成的红烧肉,色泽更加红亮,让人胃口大开。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正宗的毛氏红烧肉的做法吧!
准备食材:
带皮五花肉,桂皮,八角,干整椒,姜片,蒜头,白糖,料酒。
做法:
将五花肉改刀切成四面见方的小块,放入锅中煮五至十分钟,撇干净锅中浮出的泡沫,然后沥出冲凉备用。
起锅冷锅加入少许的食用油,加入20克白糖翻炒。要炒至白糖全部融化浮现暗红色有小泡泡冒出为止,然后倒入大概克水,搅匀后把熬好的糖汁盛入小碗备用。
起锅加入50克的食用油,将姜片桂皮八角蒜头下锅炒出香味,然后倒入备好的猪肉,倒进锅里加少许料酒翻炒。再加入我们熬好的糖汁,翻炒至金黄色后,加水至沒过肉块。随后加入适量的盐以及我们准备好的干整椒。
开大火把水烧开后改小火,盖上盖子慢慢煨。直至五花肉变软用筷子能够轻松插进的时候,再转中大火把汤汁慢慢收干。此时这么简单一盘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毛氏红烧肉就做好了。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