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中旬,朱其升在众亲友的鼓励下,购买了一张从汉口到北京的车票。
沿途的风景秀丽,很多人都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朱其升却心事重重,无心欣赏窗外的景象。
因为他将要面见新中国的 领导人毛主席,这让朱其升非常紧张。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朱其升还是决定鼓起勇气打听主席的居住地。就这样,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中南海。
可谁知,还没往里走,他就被警卫员拦了下来,并表示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朱其升立马将自己和主席的关系说了出来,希望警卫员能准许自己入内。
可警卫员以为他只是瞎说而已,为了想见主席一面编造出来的,他们遇过太多这样的人。
而毛主席日理万机、通宵达旦,如果每个人要来见一面他都要应允,那根本没法休息。
不过朱其升并不放弃,继续同警卫员理论,经过一番舌枪唇战后,警卫员没办法,这才向上级汇报此事。
很快,一个40岁左右的*官前来盘问,朱其升不厌其烦地说自己有毛主席的亲笔信!
果不其然,当*官见到主席的亲笔信后,连忙让其入内,并安排在招待所休息。
在房间内等待了两天的朱其升,终于接到警卫员的通知:主席要亲自接见他。
主席走到朱其升面前时,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怎么不早写信给我!
那么,朱其升到底是谁,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关系?
毛主席
这事还要从年讲起。
一姗姗来迟的主席亲笔信
年7月的一天,汉口夜校一位名为孟淑纯的女教师听闻街头有一个修伞匠,逢人就称见过毛主席。
这引来了她的注意。
她和李先念是同乡和战友。如果此事为真,她可以帮忙联系李先念书记,让这个修伞匠能够圆梦。
修伞匠不是别人,此人正是朱其升。自年开始,他就开始四处宣传自己认识毛主席,还和其结交异姓兄弟,引来了大伙的嘲讽。
朱其升表示,他原本是一个铁匠,一次前往铁匠铺工作的路上,看到一个茅草屋上张贴一副春联。
按理说当时临近春节,张贴春联也没什么,可他发现这个春联有不同之处。
首先春联 个字分别是“泽”、“东”,中间还有一副彩色肖像,显然这副对联是歌颂伟大 毛泽东。
朱其升对毛主席并不陌生,他带领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让百姓们感激不尽。
可再看这幅彩色肖像,他心里疑惑:这相好面熟呀,是他吗?特别是下巴上那颗大痣!太像我的那个润之兄弟了,没想他竟然成了国家主席。
朱其升越看越是激动,他怎么也没想到当年结拜的兄弟竟然是新中国 。
下班后,他连忙将这一好消息告诉妻子,可没想妻子直接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不要乱说话,弄不好可是要引火上身的。
妻子这一表现让他十分失望,他又忍不住将此事告诉了街坊邻居,可没人相信他的话,大家都以为他脑袋不正常或吃错了药,更是有人调侃他,你要是毛主席兄弟,怎么还在这里耕地、打铁?主席咋没邀请你去北京?
面对众人的嘲讽,朱其升内心十分苦恼,他只是实话实说,没想遭到那么多恶语相向。
不过也有人半信半疑,毕竟朱其升安分守己、老实巴交、忠厚诚实、胆小怕事,这样的人怎么会说谎呢?又怎么敢编造这么大的谎言?
一个教书先生劝他写信给毛主席,看看主席是否会回他信,如此就能自证清白。
就这样,大家纷纷起哄让朱其升写信,性情耿直的老朱还真就让人代写书信,可一连写了6封也只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
实际上,主席根本就没收到信件。
作为一国 ,主席日理万机,每天寄来的书信何其多,他根本不会一一细读,多数是被秘书当成玩笑拦了下来。
眼看没有书信传来,朱其升面对的嘲讽更是铺天盖地而来,大家都认为他吹牛。
可较真的朱其升并没有放弃联系主席,每每遇到知识分子,他都会打听该如何才能将信送到主席手中。
年,朱其升换了个职业,来到汉口街头给人补伞,在这里他遇到了同乡何凤翔,此人有些本事,人脉也比较广。
朱其升将心中的苦闷向其倾诉,何凤翔听了后,相信他所言为真,随即将此事告知给朋友孟淑纯,希望其能助其一臂之力。
果然,孟淑纯对此事颇感兴趣,她亲自来到朱其升的出租房,询问他和润之兄的交往细节。
朱其升郑重表示自己真的和其同床共被过!他还将润之兄的生活习惯、爱好等说了出来,如润之爱吃“红烧肉”、爱洗“溜水澡”等。
孟淑纯发现,朱其升所说的这些爱好,和毛主席果然对得上,她开始相信对方所言不虚。
不过此事关系甚大,她又多次找到朱其升交谈,再查阅相关书籍,确定朱其升没有说谎。
,她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朱其升的两张照片,又盖上公章,将这封信转交给李先念,让其呈递给毛主席。
有了李先念的过问后,这封信被当做重要公文呈递到毛主席书桌旁,主席阅读这封信后,想起了他年轻时的好友其升兄,心情十分开心,随后他写了一封回信,还奉上万元旧币(元人民币)。
自书信寄出后,朱其升每天都期待着能有回信,直到2个月后的一天,他终于等到了主席写的亲笔信,信封上写着“汉口汉正街德树巷二号孟淑纯先生转朱其升先生收”,他如视珍宝、小心翼翼地打开,泪水也不自觉地流出。
毛主席给朱其升的回信
信中,主席亲切称呼他为“其升兄”,这让朱其升倍感欣慰,他没想润之弟已是一国 ,对自己这个普通百姓仍没有忘记,共产*果然是人民的好公仆。
二你应该早点来嘛
自从主席回信后,朱其升对那段同主席相处的峥嵘岁月无限感慨,他越发期待能早点见到毛主席,和他叙叙旧谈谈心。
年10月中旬,朱其升在众亲友和孟淑纯的鼓励下,决定用主席寄来的万元当做盘缠,购买了一张从汉口到北京的车票。
沿途的风景秀丽,很多人都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朱其升却心事重重,无心欣赏窗外的景象。
他一直在脑海中盘问自己:首都这么大,毛主席住在什么地方?我该怎么寻找他?他已是一国 ,自己穿得如此简朴,就算找到他了,他会不会认我这个兄弟?见面后,我又该怎么打招呼?
还没等朱其升理清思绪,疾驰的火车就已抵达京城。
朱其升看着繁华的北京,内心略显激动,但他又下意识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似乎和这个繁华都市格格不入。但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他还是决定鼓起勇气打听主席的居住地。
就这样,经过接连2天的再三打探后,朱其升这才打听主席的住处中南海,得知消息后,他怀揣着信前往中南海侧门。
可谁知,还没往里走,他就被警卫员拦了下来,并表示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朱其升立马将自己和主席的关系说了出来,希望警卫员能准许自己入内。
可警卫员以为他只是瞎说而已,为了想见主席一面编造出来的,他们遇过太多这样的人。
而毛主席日理万机、通宵达旦,如果每个人要来见一面他都要应允,那根本没法休息。
不过朱其升并不放弃,继续同警卫员理论,经过一番舌枪唇战后,警卫员没办法,这才向上级汇报此事。
很快,一个40岁左右的*官前来盘问,朱其升不厌其烦地说:“我有毛主席的亲笔信,这样你能相信吗?”
果不其然,当*官见到主席的亲笔信后,连忙让其入内,并安排在招待所休息。
得知老友来了后,主席自然是非常高兴,但新中国刚成立,百废俱兴,主席日理万机,自然要以国家大事为主。直到处理好这些事情后已是3天后。
这天,已在房间等待多时的朱其升,接到警卫员的通知:主席要亲自接见他。
不久后,朱其升在其带领下来到毛主席居住的四合院中,刚来到院子里,屋内就传来毛主席爽朗的笑声。
主席走到朱其升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就是其升兄吧!我们见面太晚了……你怎么不早写信给我!接到信也应该早些来嘛!”
朱其升原本以为,毛主席对自己这个已分别40年的兄弟早已忘记,就算见面也不会对自己太亲切。他预想多个见面的场景,却没想主席如此热情,依旧如同40年前一样。
随后,主席和其升兄肩并肩走到书房,朱其升看着满屋子的书,不免有些感慨道:“主席,你还是那么爱看书!”
毛主席当即摇摇头,让他称呼自己“润之或毛泽东”就行,不能乱了辈分。
主席又感叹道看书的时间已不多,只能抽空看一点,不像他和其升兄在一起时有大把读书的机会和时间。
朱其升见主席这么说,对他更是尊重加崇拜,称赞道:“润之,你真有板眼!国家主席都给你当上了!”
毛主席笑道:“哈哈哈……是人民相信我……才选我当中央人民*府主席的。”
碰上多年未见的老友,毛主席显得十分激动,他和朱其升回忆起当年一起参加革命*的点点滴滴,而这也勾起朱其升对往事的回忆。
三结为异姓兄弟
朱其升是年生人,家庭十分困苦,祖上世代为农,尽管每天辛苦劳作,仍无法满足温饱,朱其升只上了3年私塾就退了学。
旧社会打铁工人
12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往湖南田江的一个铁匠铺内当学徒,并兼学修伞技术,以方便今后有个一技之长,不会饿死街头。
朱其升勤劳好学,3年后就已出师,但按照规矩还需在师傅家当3年学徒,期间只管饭不给钱。
不过年,湖南饱受水旱灾害,朱其升作为徒工,整天吃不上饱饭。一次他饿得不行,偷吃了一点米饭,结果被师傅打个半死,还将他赶出铁匠铺。
无家可归的朱其升只能沿路乞讨,直到一天来到长沙,听闻官府要招收新*,为了能够混口饭吃,他决定加入新*队伍中,编入彭友胜所在的班。
当时彭友胜为副班长,对朱其升这个打铁匠颇有好感,生活中时常照顾他。而因朱其升能够吃苦,专心受训,抢着干脏活累活,很快就晋升为上士,月薪八元。
年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长沙后,不少进步学生纷纷参加革命*,希望能为推翻清*府出一份力。
正在读书的毛泽东听了后,决定参加黎元洪的革命*,但因武昌起义*沿着粤汉铁路逼近长沙,使得他武汉之行受挫,他决定加入湖南革命*新*。
谁知,怀着满腔热血的毛泽东来到*营行*遭拒,原来当时革命*生怕有敌人奸细混进来,规定参*需要有可靠的人担保。
毛泽东再三强调自己是个学生,找不到人参保,希望对方能够通融一下。可不管他怎么说,对方都无动于衷。
此时的朱其升刚好路过这里,他见学生样的毛泽东和长官据理力争、慷慨激昂,顿时对他高看几眼。他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决定帮他一把。
朱其升带着毛泽东来到兵营,找到副班长彭友胜,称赞他学识渊博、正义凌然、谈吐不凡,提议两人一同为毛泽东担保。
朱其升还说:“我看他是个好人,有知识,我们部队正缺少文化人,光靠我们这些大老粗不行,你就和上司说一下收了他!”
彭友胜听了后沉思些许,随即点头同意帮毛泽东担保。
就这样,年轻的毛泽东以“润之”之名编入湖南新*25混成协50标第1营左队,成为一名列兵,月饷银七元。
在新*中,朱其升作为一个老兵,时时刻刻照顾着润之生活起居。
入伍当天,润之没能领到*棉衣、*毯等装备,可当时已是冬天,没有这些难以入眠。
朱其升见状,将领到的棉衣交给润之穿,并和他同床同被。
朱其升发现润之爱吃大肥肉,每次部队打牙祭时,他都会将自己的那份红烧肉分给润之吃。
*训时,他也会细心教导润之基本步法以及拿枪要领、射击技巧等。
润之聪明过人、一学就会,经过朱其升的耐心教导下,再加上润之勤学苦练,仅一个月时间他就掌握*事常识和战斗技能,训练打靶时成绩出色,得到正目的肯定,经常让他做示范,帮其他新兵指导。
后来毛主席还回忆称:“枪上肩、枪放下、瞄准、射击等那几下子,我至今都没忘记,这还是从程潜指挥的新*那里学的。”
毛主席终生都酷爱学习,这在青年时代就已体现。即便是在训练强度极高的*营,他也没断过读书学习的爱好。每当发*饷后,他都会拿出4元买书、订报。
因他会读书写字,很多士兵都会请他帮忙写家信,或解读 时事动向。
每到空余之时,毛主席还会教导朱其升识字、写字,这让朱其升很是感动,每每都会认真听讲。
他后来回忆说:“我之所以会写字、记账、做生意,多亏了新*生涯润之的帮助。”
毛主席也经常给朱、彭等人讲《水浒》、《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
一次他讲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时,提议三人可结拜兄弟,这一建议得到朱、彭两人的赞同,他们插枝为香,结为异性兄弟。
四生死相依,不舍分离
毛泽东所在的部队并没有上过战场,但也经历一些小的战斗。
同年12月底的一天,部队行*时遇到清兵,两*发生摩擦,润之、其升两人手拉手钻进丛林中匍匐,谁知一颗子弹飞了过来,朱其升连忙抱着润之滚到山沟里,侥幸逃过一劫。
还有一次雨夜行*里,中途需要翻一座大山,可润之是一个书生,体力自然没有朱其升好。
当他来到山下时就已体力不支,累得腰酸腿疼、气喘吁吁,想要蹲下来休息。
朱其升不忍他一个人丢在荒山野岭,将他的背包背在自己身上,并使劲拉着他上山。
后来润之见其升兄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执意让他丢下自己,赶上大部队。
朱其升不肯,两人搀扶着前行,走到一个山村时天已蒙蒙亮。
就在此时,彭友胜也找了过来,原来他担心兄弟俩人出什么问题,特意返回。兄弟三人相遇,彼此都很高兴。
但不多久敌骑兵追来,他们只好躲在茅草屋中,待敌人走后出发。可没想敌人不仅没走,反而将整个村庄包围,挨家挨户敲门抓捕革命*人。
考虑茅草屋不宜藏身,他们当即决定悄悄转移。他们趁着天还没大亮,翻过土矮墙,钻进一条阴沟。
这条流水沟是村里人排水的沟渠,他们钻进去15米后,找到一处无积水之地,静静等待敌人离开。
谁知敌人迟迟没有离去,还用鞭子鞭打百姓,让他们交出革命*人。毛泽东听了后大为悲愤,说:“我们当兵的一定不能欺负百姓”。
随后,主席轻声讲述“水泊梁山”英雄、陈胜吴广起义等官逼民反的故事,让朱、彭两人听了后大为鼓舞,称赞他今后必有出头之日,到时候要为穷苦人说话。
毛泽东坚定道:“到那时,我一定要将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为广大人民办好事!”可见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已有远大志向,后来他也确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宏愿。
就这样,敌人在村子里待了四天三夜才离开,待敌人离开后,已饿得天昏地转的三兄弟这才爬出来弄了点吃的,并迅速上路追上大部队。
经过这次患难与共的生死考验,毛泽东和朱、彭两人的感情更是深厚,这份友谊他始终不忘。
很多年以后,毛主席和斯诺谈论此事时,说道:在我的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非常喜欢他们。
年4月,南北议和,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因没仗可打,新*就此原地解散,每个人发三个月饷银。
离别时,三兄弟依依不舍,毛泽东告别朱、彭兄弟,回到长沙,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 高等中学校。
朱其升回到老家种田打铁,并娶妻生子,日夜为生活奔波。
他没想到,38年后再相见,他的润之弟已是伟大 毛主席,受到全国人敬仰。
五这是我的稿费,你收下吧
谈到这里,朱其升百感交集,热泪夺目而出。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润之弟、一代伟人能和自己这个普通铁匠促膝谈心。
毛主席倍感欣慰道:“当时我带有学生气,对*旅生活不习惯,你们像兄长一样关心我!”
朱其升连忙站起来,摆摆手,说:“是你关心了我们,像老师一样教我们读书、写字,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
说着说着,一位秘书来到屋里沏茶,向朱其升使了眼色,朱当场示意,提出要辞别离去。
主席不准,执意让他在家里吃上一顿饭。说完后,他就让秘书多准备一个人的饭菜。
饭桌上,主席常常用筷子夹红烧肉给其升兄吃,他还风趣道:“当主席一切都受限制……我爱吃红烧肉,可这里吃肉也有人干涉啊!”
吃完饭后,主席又让其升兄多住一些日子,让他游览故宫、香山、长城、颐和园等。
一周后,主席通知秘书将朱其升叫到办公室,此次见面,主席让其升兄谈谈大治县和武汉的基本情况,谈谈群众们对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的看法。
朱其升逐一向主席汇报,谈到分到土地时的快乐,谈到工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听闻民主改革运动成绩显著,主席很是满意。
这次北京之行,朱其升住了一个月之久,临别时主席还让秘书给了他万元当做路费和生活补贴。朱其升连连摆手,怎么也不愿意收下。
毛主席得知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是我的稿费,是我以个人名义送给你的。”
朱其升听了后更是敬佩,他没想作为一国 ,毛主席一切开支都是自掏腰包。
因是主席的一点心意,他接过这笔钱,并决心拿这笔钱搞事业,不能给他的润之弟丢脸。
年春,思考已久的朱其升来到汉口,将附近流动的手艺工人召集起来,并来到工商联登记成立“和平油布雨伞厂”,并以主席给他的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这个雨伞厂刚成立就拥有60多名职工,他们都是有一技之长却无法安身的穷苦人。
朱其升经常鼓励说:“我们要有组织、有纪律、有领导,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散漫无章。等我们办好工厂,再向毛主席报道。”
工人们听了后十分激动,表示一定要做出好榜样,让主席他老人家也跟着骄傲。就这样,在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工厂越办越红火。
年夏,朱其升带着工厂资料来到北京,再次见到了毛主席老人家,谈起自己办工厂的经历和取得的成绩。
他还表示,*府每月要给自己斤大米作为补贴,但他直接拒绝了。
主席听了后点点头,朱其升还将工厂的照片拿到主席面前,主席说:“很好……有点社会主义的气魄。”
此后二十多天里,毛主席又邀请其升兄谈了四五次,还陪其升兄游览了中南海,这让朱其升十分高兴。
临别之时,主席仍依依不舍,他握着其升兄的手说:“一定要多到北京走走,或写信反映基层情况,别因为我当了官而疏远了!”
朱其升听了后激动落泪,他没想主席这么大的官,对自己仍然如此关心,难怪共产*能赢得民心。
但可惜的是,此后朱其升再也没来过京城,年夏,他因病在汉口去世,享年65岁,主席得知后深表叹息。
毛主席和朱其升跨越40年的友情让人称赞不已,作为新中国的 ,他不管处在何等位置,始终不忘初心,不忘患难与共的兄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