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盘红烧肉,而每个中国人都和红烧肉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故事。特别是年长的人,红烧肉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结。民间谚语说的好:“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从前,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最讲究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
中国的南北方在饮食上有着明显差异,菜品也有很大区分,而只有这红烧肉无论南北都对其津津乐道。尤属寒冬季节,温度稍降便觉刺骨,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上桌,还未动筷,一股暖流就由丹田升起,带动肠胃的期待。这道极平常的菜,每个家庭主妇都会做,多数餐厅也都会有,但够得上标准的并不多,能寓精彩于平凡的就更少见了。可以说这道看似简单的红烧肉融合了中国人对美食的至高审美,或许我们只有从拥有至高厨艺的大厨那里寻找关于红烧肉的美味答案。
说到红烧肉的历史,自然不能忘记那位将吃红烧肉事业推向高峰的人——苏东坡。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红烧肉才得以从老百姓的菜锅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这首苏东坡的《食猪肉》诗中,不难看出他对红烧肉的痴迷。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依旧是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特别是年长的人,红烧肉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结。
红烧肉的做法
红烧肉的做法很多,虽然都是以五花肉、酱油、糖等为原料,但在先放什么后放什么、过不过油、炒不炒糖色的诸多问题上不尽相同,可谓百家百味。但最根本的是“红烧”和“慢炖”。红烧是中国菜最常用的一种烹制方法,红烧里脊、红烧排骨、红烧鱼......但只有红烧肥肉或者五花肉最正宗,因为肥肉中的脂肪与糖加热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这是红烧肉的香气来源,而一碗好吃的红烧肉一定是芳香四溢,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的。除红烧外,还要归功于文火慢炖,慢炖的时间 是2.5小时左右。在炖肉过程中,还可以加入适量的海带或胡萝卜等膳食纤维多的蔬菜,这样在一饱口福的同时,对健康也大有裨益。
毛氏红烧肉:红烧肉的另一个铁杆粉丝便是毛泽东,据说这是他打胜仗的一个原因。后来,湖南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家乡的伟人而烹制出独特的毛氏红烧肉,肉色泽金黄油亮,肥而不腻,香润可口。
糖桂花红烧肉:糖桂花腌好以后有着独特的香味,以前平时也只有烧酒酿甜羹或者做桂花糖藕的时候才会想起用上它,这次加入红烧肉一起试试,味道鲜甜之余还有一股淡淡的桂花味。
鹌鹑蛋红烧肉:是由鹌鹑蛋、五花肉配以葱姜等各种调味料制成的一道家常菜。此菜含有丰富的鹌鹑蛋蛋白质和 酸,红烧肉肥而不腻,鹌鹑蛋外焦里嫩,鲜香入味,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佳肴。
软糯红烧肉:香浓软糯红烧肉的做法简单是贫血食谱的常见菜。红烧肉的做法有许多,而这一种是最香浓软糯的,肉味浓香,肥而不腻。
苏式红烧肉:苏式红烧肉是一道江苏的特色名菜,属于苏菜,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起码有上百种烧法,硬的,软的,不软不硬的;甜的,咸的,淡的,甚至连辣的都有。苏式红烧肉,当然源自苏州;苏州人烧菜,“做人家”佐料,著色并不厉害,但“浓油赤酱”四个字,是一定要用来形容苏式红烧肉的。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这就是苏式红烧肉的特色。
好了,今天小馋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果您对小馋的文章感兴趣,请